天灸-利用炎夏氣候來克服寒性疾病的方法

  天灸療法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南北朝,即西元420-589年間,它是不用火,不用艾,而是利用氣候及幾種辛溫中藥研成粉末貼於穴位上,而達到灸治效果的一種方法,故名為天灸。

古有所謂「熱在三伏、寒在三九」的說法

  〝三伏〞是指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、第四個庚日及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。庚屬金,與肺相配,中醫認為,寒來暑往,時序變遷,對人體關係至大,三伏天是利用一年最熱的三天做治療。在夏季因為天氣炎熱,故寒性的肺系疾病在此時症狀通常為緩和,因此剛好可利用此時在特定穴位上進行天灸,並搭配中藥來培補肺脾腎之氣,即 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出的〝春夏養陽〞之概念, 以求達到冬病夏治的目的。〝三九〞正好與〝三伏〞相對,從冬至後算起連續三個九天,此時可說是一年中最冷的時間,在此期間在特定穴位上進行天灸,再加上一些辛溫祛寒及溫補肺脾腎的中藥,以強化身體抵禦寒邪之能力。

   在三伏或三九進行穴位敷貼,配合藥物對穴位的溫熱刺激,藥氣藉由皮膚滲透穴位經絡,再經由經絡到達臟腑病所,溫煦臟腑,驅散內伏臟腑之寒邪,達到清宣肺氣、健脾益腎、化痰平喘的作用,從而提高人體免疫能力,並預防和治療多種慢性肺系疾病,例如:氣喘過敏性鼻炎體質虛寒易感冒等。

 

歸元中醫診所掛號專線:02-23450211

 

 

文章標籤

鄭國宏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